双核浏览器叩待建立业界标准
<br />在云计算概念的刺激下,互联网巨头将目标瞄向了浏览器产品,其潜台词就是:未来依托于本地的应用会越来越薄弱,而Web应用会越来越丰富,而浏览器作为Web端的入口,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br /> <br />而从小处讲,有几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1、百度停掉了与360关于网址站分成的合作;2、搜狗在输入法大获成功之后,将浏览器作为战略产品;3、谷歌Chrom
在云计算概念的刺激下,互联网巨头将目标瞄向了浏览器产品,其潜台词就是:未来依托于本地的应用会越来越薄弱,而Web应用会越来越丰富,而浏览器作为Web端的入口,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
而从小处讲,有几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1、百度停掉了与360关于网址站分成的合作;2、搜狗在输入法大获成功之后,将浏览器作为战略产品;3、谷歌Chrome在美国的份额已经超过Safari;4、最近国内大佬都在疯狂招聘HTML5、Webkit开发高手。
这些细节实际都指向一个事实:浏览器的竞争很激烈,未来会更加激烈,格局正在变化,虽然只是暗流汹涌,但迟早会有大变局。
将视线拉回到国产浏览器的竞争上,“双核”绝对是2010年的第一关键词。搜狗提前走了一步,腾讯、傲游也已经跟进,据说360也正在秘密研发——其世界之窗之前就有IE和Chrome两个内核的版本。而彗星等一些新兴的小浏览器厂商更自不必说。
然而在厂商一窝蜂推出双核浏览器的背后,也引出了我们诸多思考和担忧,毕竟浏览器的双核化也是个技术活儿,具有非常高的技术门槛,如果技术和标准不到位,产品鱼龙混杂,不仅不会令用户满意,反而会制约双核浏览器的发展。那么双核浏览器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呢?这里我们仅简单的谈几点。
一、双核的兼容性难题
为什么国产厂商一股脑上的是Webkit+Trident的版本,而非单玩Webkit?这可以说一种中国特色。在国外,Firefox的份额足够大,几乎大多数网站都已能完成对标准的兼容。但在中国,Firefox太不争气了,折腾了这么多年,也只有不到1%的份额。这让网站的开发者确实只盯着IE,在标准化的道路上走向了偏执。
看看现在市面上所谓的“双核”,可以说四个字来形容——参差不齐。尤其在兼容上,既希望要Webkit的高速,又离不开Trident的兼容,在这种矛盾中,常常处理不好,给用户体验造成伤害。最早推双核的搜狗表现比较抢眼,但后来的一批跟随者则有些惨不忍睹,我亲自测试了一些带有视频控件的网站,根本无法加载(这时候双核应能识别,主动切换至Trident下),这种产品被挂上了beta的版本,确实有点杯具。
不是我危险耸听,我奉劝巨头们在双核产品上,不要临时抱佛脚急匆匆上马,吓跑了用户,双核就玩完了。
二、数据的共享与互通
这里插一句我的感悟,“双核”在研发中会衍生出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这个数据共享。这让我想起了“双操作系统”,很多人都玩过,比如多年前同时安装Windows和Linux,或者苹果用户同时安装MAC和Windows,要在这种双开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难度太大,几乎不可能。
双核浏览器则不一样,对厂商来说,你提供给用户的是一款浏览器,不是两款。用户是没有义务来感知“双核”的存在的——他唯一需要感知的就是,速度更快了、更稳定了、更好用了。在数据共享的问题上,现在的部分双核浏览器就常常让我们感知,举个简单的例子,在Webkit下登录某个网站,临时切换到Trident,却发现登录丢失了,这绝对是严重失误。
开个不恰当的玩笑,如果浏览器也有ISO标准,那这种情况就好比生产的产品有安全隐患,绝对通不过QA测试,属于废品。
三,功能在双内核下的共用
双核浏览器仅仅是在单核浏览器的基础上的发展,虽然一种新兴的浏览器技术,但也不能完全颠覆单核的模式,因此建立在单核基础之上的如智能填表,广告过滤,网络收藏夹,高速下载等功能都应该在双核浏览器上得到应用。因此,双核浏览器不仅仅要发展自己的技术,也要无缝融合现有的浏览器技术。
实际上,在目前形形色色的双核浏览器中,大部分都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双核,而没有在逻辑上实现真正的双核,我们刚才讨论过搜狗浏览器则是真正实现了从形式到逻辑的真双核技术,在双核浏览器的探索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双核浏览器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建立“规矩”,让浏览器开发厂商有自我审视、自我准入的门槛。为此,我呼吁浏览器业界尽快推动这种标准的制定,形成“双核”浏览自己的ISO体系,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留意到最近CSDN和《程序员》联合了一些专家开了一个“浏览器技术的标准与趋势”研讨会。我不知道这个讨论的层面是不是正好契合了我探讨的话题,如果CSDN能够牵头草拟出一个标准,确实对浏览器未来的发展将起到极好的引导规范意义。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