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材重点汇总--信息化发展
⽬的是实现“智能+”。车联⽹是⼀个云架构的车辆运⾏信息平台,它的⽣态链包含了ITS、物流、客货运、危特车辆、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企事业车辆管理、汽车制造商、4S店、车管、保险、紧急救援、移动互联⽹等,是多源海量信息的汇聚,因此需要虚拟化、安全认证、实时交互、海量存储等云计算功能,其应⽤系统也是围绕车辆的数据汇聚、计算、调度、监控、管理与应⽤的复合体系。通常指依托互联⽹、⼤数据、⼈⼯智能等技术和应⽤
如果觉得以下内容对你有用,要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哦!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能量及其属性的标⽰的集合,是确定性的增加。它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式、运动状态等的表征。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香农:“信息是⽤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信息特征主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限性、动态性、相对性、依附性、变换性、传递性、层次性、系统性和转化性等。
获取信息可以满⾜⼈们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因此信息具有价值,⽽价值的⼤⼩决定于信息的质量
质量属性主要包括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验证性和安全性等。应⽤的场合不同,信息的侧重⾯也不⼀样。
对于⾦融信息⽽⾔,安全性;⽽对于经济与社会信息⽽⾔,及时性。
信息系统是 管理模型、 信息处理模型 和 系统实现条件 的结合
管理模型是指系统服务对象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分析和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模型,又称为对象的处理模型;信息处理模型指系统处理信息的结构和⽅法。管理模型中的理论和分析⽅法,在信息处理模型中转化为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加⼯和使⽤的规则;系统实现条件指可供应⽤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事对象领域⼯作的⼈员,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控制与融合。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络、存储设备、感知设备、外设、⼈员以及把数据处理成信息的规程等。
从⽤途类型来划分,信息系统⼀般包括电⼦商务系统、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产制造系统、电⼦政务系统、决策⽀持系统等。
软件的⽣命周期通常包括:可⾏性分析与项⽬开发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阶段。
信息系统的⽣命周期可以简化为:系统规划(可⾏性分析与项⽬开发计划),系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编码、测试),系统运⾏和维护
信息化的核⼼是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基于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产⼯具,提⾼信息时代的社会⽣产⼒,并推动⽣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表现为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标准、组织结构等),使国家的综合实⼒、社会的⽂明程度和⼈民的⽣活质量全⾯提升。
信息化内涵主要包括:
信息⽹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通信⽹络平台。
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
社会运⾏环境:包括现代⼯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化教育、道德观念等⽣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效⽤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平和⼈民⽣活质量的不断提⾼,精神⽂明和物质⽂明建设不断进步。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信息资源、信息⽹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1)组织信息化趋势
组织信息化: 驱动和加速组织转型升级和⽣产⼒建设,产品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社会⽣活信息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产品信息化: ①产品中各类信息⽐重⽇益增⼤、物质⽐重⽇益降低,其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 ; ②产品中嵌⼊了智能化元器件
产业信息化: 农业、⼯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泛利⽤信息技术,
社会⽣活信息化: 市场、科技、教育、军事、政务、⽇常⽣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先进的信息技术,建⽴各种互联⽹平台和⽹络
国民经济信息化: 在经济⼤系统内实现统⼀的信息⼤流动,使⾦融、贸易、投资、计划、营销等组成⼀个信息⼤系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步连成⼀个整体。
2)国家信息化趋势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标是建设⽹络强国
第⼀步到2020年,核⼼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幅提升,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量;
第⼆步到202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络,根本改变核⼼关键技术受制于⼈的局⾯,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领先、⽹络安全坚不可摧的战略⽬标,涌现⼀批具有强⼤国际竞争⼒的⼤型跨国⽹信企业;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信息化全⾯⽀撑富强民主⽂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络强国地位⽇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有更⼤作为。当前,我国全⾯部署了“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重⼤任务,明确我国信息化进⼊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
《“⼗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了:泛在智联,数据要素,数字⽣产⼒,数字产业体系,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数字社会治理体系,数字政府服务体系,数字民⽣,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简称“新基建”。
5G基建、特⾼压、城际⾼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据中⼼、⼈⼯智能、⼯业互联⽹。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络为基础,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如下三个⽅⾯。
(1)信息基础设施。新⼀代信息技术。
①以5G、物联⽹、⼯业互联⽹、卫星互联⽹为代表的通信⽹络基础设施;
②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
③以数据中⼼、智能计算中⼼为代表的算⼒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凸显“技术新”。
(2)融合基础设施。 应⽤互联⽹、⼤数据、⼈⼯智能,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重在“应⽤新”。
(3)创新基础设施。⽀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重⼤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强调“平台新”。
国家“⼗四五”规划中提出持续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①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②建设⾼速泛在、天地⼀体、集成互联、安全⾼效,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
③5G⽹络规模化部署,千兆光纤⽹络;
④6G⽹络技术储备:
⑤⾻⼲⽹互联节点,互联⽹协议第六版(IPv6);
⑥中⼩城市基础⽹络完善⼯程;
⑦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能⼒:
⑨积极稳妥发展⼯业互联⽹和车联⽹;
①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数字化改造,泛在感知、终端联⽹、智能调度体系建设:
市场主导作⽤,投资渠道,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等。
⼯业互联⽹(Industrial Internet)是新⼀代信息通信技术 ⼯业经济融合,通过对⼈、机、物、系统等的全⾯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产业数字化、⽹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
1、内涵和外延
⼯业互联⽹不是互联⽹在⼯业的简单应⽤,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既是⼯业数字化、⽹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也是互联⽹、⼤数据、⼈⼯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模式,同时也是⼀种新业态、新产业,将重塑企业形态、供应链和产业链。
从⼯业经济发展⾓度看,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关键⽀撑。⼀是推动传统⼯业转型升级。⼆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
从⽹络设施发展⾓度看,⽹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速⽹络演进升级。⼆是拓展数字经济空间。
⼯业互联⽹平台体系具有四⼤层级:⽹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安全为保障。
1)⽹络是基础
⼯业互联⽹⽹络体系包括 ⽹络互联、数据互通和标识解析。
⽹络互联 : 实现要素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企业外⽹和企业内⽹。典型技术包括 传统的⼯业总线、⼯业以太⽹以及创新的时间敏感⽹络(TSN)、确定性⽹络、5G。
数据互通 : 通过对数据进⾏标准化描述和统⼀建模,实现要素之间传输信息的相互理解,数据互通涉及数据传输、数据语义语法等不同层⾯。
标识解析体系 : 实现要素的标记、管理和定位,由标识编码、标识解析系统和标识数据服务组成,通过为物料、机器、产品等物理资源和⼯序、软件、模型、数据等虚拟资源分配标识编码,实现物理实体和虚拟对象的逻辑定位和信息查询,⽀撑跨企业、跨地区、跨⾏业的数据共享共⽤。
2)平台是中枢
⼯业互联⽹平台体系包括边缘层、Iaas、Paas和Saas。相当于⼯业互联⽹的“操作系统”,它有四个主要作⽤:
①数据汇聚。⽹络层⾯采集的多源、异构、海量数据,传输⾄⼯业互联⽹平台,为深度分析和应⽤提供基础。
②建模分析。提供⼤数据、⼈⼯智能分析的算法模型和物理、化学等各类仿真⼯具,结合数字孪⽣、⼯业智能等技术,对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和智能应⽤。
③知识复⽤。将⼯业经验知识转化为平台上的模型库、知识库,并通过⼯业微服务组件⽅式,⽅便⼆次开发和重复调⽤,加速共性能⼒沉淀和普及。
④应⽤创新。⾯向研发设计、设备管理、企业运营、资源调度等场景,提供各类⼯业App、云化软件,帮助企业提质增效。
3)数据是要素
⼯业互联⽹数据有三个特性:①重要性。②专业性。③复杂性。
4)安全是保障
⼯业互联⽹安全体系核⼼任务就是要通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检测评估、功能测试等⼿段确保⼯业互联⽹健康有序发展。
⼯业互联⽹安全具有三⼤特点:
①涉及范围⼴。②造成影响⼤。③企业防护基础弱
(1)平台化设计。
平台化设计是依托⼯业互联⽹平台,汇聚⼈员、算法、模型、任务等设计资源,实现⾼⽔平⾼效率的轻量化设计、并⾏设计、敏捷设计、交互设计和基于模型的设计,变⾰传统设计⽅式,提升研发质量和效率。
(2)智能化制造。
智能化制造是互联⽹、⼤数据、⼈⼯智能等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加速创新应⽤,实现材料、设备、产品等⽣产要素与⽤户之间的在线连接和实时交互,逐步实现机器代替⼈⼯⽣产,智能化代表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3)⽹络化协同。
⽹络化协同是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企业的数据互通和业务互联,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合作伙伴共享客户、订单、设计、⽣产、经营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络化的协同设计、协同⽣产、协同服务,进⽽促进资源共享、能⼒交易以及业务优化配置等。
(4)个性化定制。
(5)服务化延伸。
服务化延伸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指的是企业从原有制造业务向价值链两端⾼附加值环节延伸,从以加⼯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具体包括设备健康管理、产品远程运维、设备融资租赁、分享制造、互联⽹⾦融。
(6)数字化管理。
车联⽹是新⼀代⽹络通信技术与汽车、电⼦、道路交通运输等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智能⽹联汽车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络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效、舒适、节能”⾏驶的新⼀代汽车。
车联⽹(Internet of Vehicles,IoV)系统: “端、管、云”。
(1)端系统。
端系统是汽车的智能传感器负责采集与获取车辆的智能信息,感知⾏车状态与环境;是具有车内通信、车间通信、车⽹通信的泛在通信终端:同时还是让汽车具备loV寻址和⽹络可信标识等能⼒的设备。
(2)管系统。
管系统解决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车与⼈等的互联互通,实现车辆⾃组⽹及多种异构⽹络之间的通信与漫游,在功能和性能上保障实时性、可服务性与⽹络泛在性,同时它是公⽹与专⽹的统⼀体。
(3)云系统。
车联⽹是⼀个云架构的车辆运⾏信息平台,它的⽣态链包含了ITS、物流、客货运、危特车辆、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企事业车辆管理、汽车制造商、4S店、车管、保险、紧急救援、移动互联⽹等,是多源海量信息的汇聚,因此需要虚拟化、安全认证、实时交互、海量存储等云计算功能,其应⽤系统也是围绕车辆的数据汇聚、计算、调度、监控、管理与应⽤的复合体系。
车与云平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车内设备之间。
(1)车与云平台间的通信:车辆通过卫星⽆线通信或移动蜂窝等⽆线通信技术实现与车联⽹服务平台的信息传输,接收平台下达的控制指令,实时共享车辆数据。
(2)车与车间的通信:车辆与车辆之间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包括车辆位置、⾏驶速度等车辆状态信息,可⽤于判断道路车流状况。
(3)车与路间的通信:借助地⾯道路固定通信设施实现车辆与道路间的信息交流,⽤于监测道路路⾯状况,引导车辆选择最佳⾏驶路径。
(4)车与⼈间的通信:⽤户可以通过wi-Fi、蓝⽛、蜂窝等⽆线通信⼿段与车辆进⾏信息沟通,使⽤户能通过对应的移动终端设备监测并控制车辆。
(5)车内设备间的通信:车辆内部各设备间的信息数据传输,⽤于对设备状态的实时检测与运⾏控制,建⽴数字化的车内控制系统。
1)实⽤类场景应⽤ 2) 便捷类产品应用 3)效率类场景应⽤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业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法管理农业,⽤现代科学⽂化知识提⾼农民素质的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种⼿段。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段。它是以信息化的⽅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
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和建设数字乡村。
(1)建设基础设施。
⼀⼿抓新建、⼀⼿抓改造,提出推动农村千兆光⽹、5G、移动物联⽹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提升农村宽带⽹络⽔平,推动农业⽣产加⼯和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2)发展智慧农业。
建⽴和推⼴应⽤农业农村⼤数据体系,推动物联⽹、⼤数据、⼈⼯智能、区块链等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批数字⽥园、数字灌区和智慧农牧渔场,不断提⾼农业发展数字化⽔平,让农业资源利⽤更加合理、农业经营管理更加⾼效。
(3)建设数字乡村。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数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互联⽹+”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深化乡村智慧社区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医疗、⽂化与数字化结合,提升乡村治理和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平。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动⼯业化、以⼯业化促进信息化,⾛新型⼯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就是信息化⽀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数字化、⽹络化、智能化
信息化与⼯业化主要在 技术、产品、业务、产业 融合。
(1)技术融合。 ⼯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
(2)产品融合。电⼦信息技术或产品渗透到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3)业务融合。信息技术应⽤到企业研发设计、⽣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
(4)产业⾏⽣。两化融合可以催⽣出的新产业,形成⼀些新兴业态,如⼯业电⼦、⼯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感知、⾃学习、⾃决策、⾃执⾏、⾃适应等功能的新型⽣产⽅式。
智能制造是智能机器和⼈类专家共同组成的⼈机⼀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
智能制造的建设是持续性的系统⼯程,智能制造能⼒成熟度模型 智能制造能⼒建设服务覆盖的能⼒要素、能⼒域和能⼒⼦域。
《智能制造能⼒成熟度模型》成熟度等级分为五个等级
⼀级(规划级)、⼆级(规范级)、三级(集成级)、四级(优化级)和五级(引领级)。
⼀级(规划级):企业应开始对实施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条件进⾏规划,能够对核⼼业务活动(设计、⽣产、物流、销售、服务)进⾏流程化管理。
⼆级(规范级):企业应采⽤⾃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段对核⼼装备和业务活动等进⾏改造和规范,实现单⼀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
三级(集成级):企业应对装备、系统等开展集成,实现跨业务活动间的数据共享。
四级(优化级):企业应对⼈员、资源、制造等进⾏数据挖掘,形成知识、模型等,实现对核⼼业务活动的精准预测和优化。
五级(引领级):企业应基于模型持续驱动业务活动的优化和创新,实现产业链协同并衍⽣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
消费互联⽹是以个⼈为⽤户,以⽇常⽣活为应⽤场景的应⽤形式,满⾜消费者在互联⽹中的消费需求⽽⽣的互联⽹类型。消费互联⽹以消费者为服务中⼼,针对个⼈⽤户提升消费过程的体验,在⼈们的阅读、出⾏、娱乐、⽣活等诸多⽅⾯进⾏改善,让⽣活变得更⽅便、更快捷。
消费互联⽹本质是个⼈虚拟化
消费互联⽹具有的属性包括:
媒体属性:由⾃媒体、社会媒体以及资讯为主的门户⽹站。
产业属性:由在线旅⾏和为消费者提供⽣活服务的电⼦商务等其他组成。
消费互联⽹不仅仅给⼈们带来了⽣活⽅式的变化和⽣活质量的提⾼,⽽且推动了社会⽣活的深层变⾰,那就是“⽆⾝份社会”的建⽴。相关参与者可以不⽤消耗时间精⼒来完成共同参与者的“⾝份认定”,这是因为互联⽹搭建了更⾼层级的信任校验模式,其通过数据记录、存储、整合与共享等⽅⾯的能⼒,实现了社会活动的⼀定程度上的复杂校验和过程可回潮。
加快发展线下向“上”融合和线上向“下”拓展的双向消费形态。
党的⼗九⼤报告中指出:加强应⽤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科技项⽬,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数字中国” 包括宽带中国、互联⽹+、⼤数据、云计算、⼈⼯智能、数字经济、电⼦政务、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络强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是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它建⽴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重⼤突破的基础上,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驱动的产业梯次转型和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在基础设施、⽣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上表现出与农业经济、⼯业经济显著不同的新特点。
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
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和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前4类为数字产业化部分,5类为产业数字化部分。
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四个部分。
1)数字产业化
数字产业化 : 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诀⽅案,以及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经济活动,包括电⼦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信息技术、互联⽹⾏业。
《中华⼈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标纲要》
数字产业化,人⼯智能、⼤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络安全
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搜索、电商、社交,第三⽅⼤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云计算、⼤数据、物联⽹、⼯业互联⽹、区块链、⼈⼯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2)产业数字化
产业数字化,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
《中华⼈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标纲要》
产业数字化转型,上云⽤数赋智,数据贼能。
产业数字化具有的典型特征包括:
以数字科技变⾰⽣产⼯具;
以数据资源为关键⽣产要素;
以数字内容重构产品结构:
以信息⽹络为市场配置纽带;
以服务平台为产业⽣态载体;
以数字善治为发展机制条件。
3)数字化治理
数字化治理通常指依托互联⽹、⼤数据、⼈⼯智能等技术和应⽤,创新社会治理⽅法与⼿段,优化社会治理模式,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效化,助⼒社会治理现代化。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之⼀,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治理,以“信息技术+治理”为典型特征的技管结合,以及数字化公共服务等。
数字化治理的核⼼特征是全社会的数据互通、数字化全⾯协同与跨部门的流程再造,形成“⽤数据说话、⽤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创新”的治理机制。
数字化治理的内涵⾄少包含:
对数据的治理:对数据的治理成为制定数字经济规则的重要内容,数据要素的所有权、使⽤权、监管权,以及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等都需要全新治理体系。
运⽤数据进⾏治理:即运⽤数字与智能技术优化治理技术体系,进⽽提升治理能⼒。
对数字融合空间进⾏治理: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活动搬到线上,治理场域也拓展到数字空间。
4)数据价值化
价值化的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产要素,加快推进数据价值化进程是发展数字经济的本质要求。数据价值化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数据标准、数据确权、数据标注、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流转、数据保护等。
数据价值化是指以数据资源化为起点,经历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本化阶段,实现数据价值化的经济过程。
“三化”框架: 即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本化。
数据资源化:是使⽆序,混乱的原始数据成为有序、有使⽤价值的数据资源。数据资源化阶段包括通过数据采集、整理、聚合、分析等,形成可采、可见、标准、互通、可信的⾼质量数据资源。数据资源化是激发数据价值的基础,其本质是提升数据质量,形成数据使⽤价值的过程。
数据资产化:是数据通过流通交易给使⽤者或者所有者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过程。数据资产化是实现数据价值的核⼼,其本质是形成数据交换价值,初步实现数据价值的过程。
数据资本化:数据信货融资与数据证券化。是拓展数据价值的途径,其本质是实现数据要素社会化配置。
数字政府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为着⼒点,通过数据驱动,形成“⽤数据决策、数据服务、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数字政府既是“互联⽹+政务”深度发展的结果,也是⼤数据时代政府⾃觉转型升级的必然,其核⼼⽬的是以⼈为本,实施路径是共创、共享、共建、共赢的⽣态体系。
数字政府也被赋予了新的特征:
协同化:组织的互联互通,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
云端化:政务上云。
智能化:智能化治理是关键⼿段。
数据化:是现阶段数字政府建设的重点,数字化的转型。
动态化:动态发展不断演进。
数字政府建设关键词主要包括:
共享:推动政务数据共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数字政府,数据先⾏。数据共享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重要抓⼿。
互通: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持续推动与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的全⾯对接融合,打破地域阻隔与部门壁垒,实现更⼤范围内的系统互联互通,有⼒推动了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通和跨地区、跨部⻔、跨层级协同办理。
便利:数字政府,利企便⺠。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根本⽬标是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满⾜⼈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
《“⼗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打造协同⾼效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深⼊推进“放管服”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整体集约建设数字政府,推动条块政务业务协同,加快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深化推进“⼀⽹通办”“跨省通办”“⼀⽹统管”,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推动国家⾏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更好发挥、⾏政效率和公信⼒显著提升,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服务型政府。
数字政府:“⼀⽹通办”“跨省通办”“⼀⽹统管”。
1)⼀⽹通办
“⼀⽹通办〞是依托于⼀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上办事标准,优化⽹上办事流程,搭建统⼀的互联⽹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和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政务服务事项⽹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次即可全⽹通办。
“⼀⽹通办”是由个⼈在⽹上⾃主填写申报信息,后续均由具体业务经办部门进⾏审核处理。“⼀⽹通办”模式是在⼀窗式服务的基础上,以现在互联⽹技术为⼿段,逐步将原先政务⼤厅中办理的业务迁移⾄⽹上办事⼤厅进⾏申报。
2)跨省通办
“跨省通办〞是申请⼈在办理地之外的省市提出事项申请或在本地提出办理其他省市事项申请,办理模式通常可分为全程⽹办、代收代办和多地联办等。
3)⼀⽹统管
“⼀⽹统管”通常从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以城市事件为牵引,统筹管理⽹格,统⼀城市运⾏事项清单,构建多级城市运⾏“⼀⽹统管”应⽤体系,推动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领域的《⼀⽹统管”,实现城市运⾏态势感知、体征指标监测、统⼀事件受理、智能调度指挥、联动协同处置、监督评价考核等全流程监管。
“⼀⽹统管”建设通常强调:
⼀⽹:政务云、政务⽹和政务⼤数据中⼼等。
⼀屏:通过对多个部门的数据进⾏整合,将城市运⾏情况充分反映出来。
联动:畅通各级指挥体系,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勤联动、⾼效处置提供快速响应能⼒。
预警:基于多维、海量、全息数据汇集,实现城市运⾏体征的全量、实时掌握和智能预警。
创新
数字民⽣建设重点通常强调:
普惠:充分开发利⽤信息技术体系,扩⼤民⽣保障覆盖范围,助⼒普惠型民⽣建设,解决民⽣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赋能:信息技术体系与民⽣的深度融合赋⼦了民⽣建设新动能,促进民⽣保障实效指数式增长,如“互联⽹+教育”“互联⽹+医疗”“互联⽹+养⽼”“互联⽹+交通”等。
利民:信息技术体系创新拓展了公共服务场景,推动数字技术全⾯融⼊社会交往和⽇常⽣活新趋势,使民⽣服务⽇趋智慧化、便利化和⼈性化。
智慧城市是运⽤信息通信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运⾏管理和公共服务⽔平,提⾼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种创新型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以⼈民为中⼼;
新技术持续赋能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智慧城市群区域⼀体化协同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态模式助⼒智慧城市⾼质量发展。
1)基本原理
智慧城市基本原理表现为:
①强调“⼈⺠城市为⼈⺠”;
②数据治理、数字孪⽣、边际决策、多元融合和态势感知;
③规划设计、部署实施、运营管理、评估改进和创新发展;
④城市治理、民⽣服务、⽣态宜居、产业经济、精神⽂明;
⑤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
对核⼼能⼒要素解释为:
数据治理:围绕数据这⼀新的⽣产要素进⾏能⼒构建,包括数据责权利管控、全⽣命周期管理及其开发利⽤等。
数字孪⽣:围绕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的互动融合进⾏能⼒构建,包括社会李⽣、城市孪⽣和设备孪⽣等,将推动城市空间摆脱物理约束,进⼊数字空间。
边际决策:基于决策算法和信息应⽤等进⾏能⼒构建,强化执⾏端的决策能⼒,从⽽达到快速反应、⾼效决策的效果,满⾜对社会发展的敏捷需求。
多元融合: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动态性及其融合的⾼效性等,实现服务可编排和快速集成,从⽽满⾜各项社会发展的创新需求。
态势感知:围绕对社会状态的本质反映及模拟预测等进⾏能⼒构建,洞察可变因素与不可见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提升⽣活质量。
2)成熟度等级
智慧城市发展成熟度划分为规划级、管理级、协同级、优化级、引领级5个等级,
⼀级(规划级):应围绕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策划,明确相关职责分⼯和⼯作机制等,初步开展数据采集和应⽤,确保相关活动有序开展。
⼆级(管理级):应明确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原则、⽬标和实施计划等,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多领域实现信息系统单项应⽤,对智慧城市全⽣命周期实施管理。
三级(协同级):应管控智慧城市各项发展⽬标,实施多业务、多层级、跨领域应⽤系统的集成,持续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推动惠民服务、城市治理、⽣态宜居、产业发展等的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协同改进。
四级(优化级):应聚焦智慧城市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基于数据与知识模型实施城市经济、社会精准化治理,推动数据要素的价值挖掘和开发利⽤,推进城市竞争⼒持续提升。
五级(引领级):应构建智慧城市敏捷发展能⼒,实现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的融合演进和共⽣共治,引领城市集群治理联动,形成⾼质量发展共同体。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斥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进⼀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产⼒,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城乡“数字鸿沟”⼤幅缩⼩,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全⾯建成数字乡村,助⼒乡村全⾯振兴,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数字⽣活主要体现在如下⽅⾯。
(1)⽣活⼯具数字化。
(2)⽣活⽅式数字化。在数字社会中,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每个⼈的⼯作、学习、消费、交往、娱乐等各种活动⽅式都将具有典型的数字化特征,数字家庭成为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作更加弹性化和⾃主化;终⾝学习与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络购物跻⾝主流消费⽅式;⼈际交往的范围与空间⽆限扩⼤等。
(3)⽣活内容数字化。数字⽣活时代,⼈们⼯作、学习、消费和娱乐的内容具有典型的数字化特征。
《中华⼈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标纲要》
“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构建数字规则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态”。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对我国经济⾼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益凸显。
数据作为新型⽣产要素,具有劳动⼯具和劳动对象的双重属性。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种结果,⽽不是⼿段。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在明确的数据产权、交易机制、定价机制、分配机制、监管机制、法律范围等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未来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动态调整以上保障制度,最终形成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国家⼯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2021年12⽉提出的全球数字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含5个⼀级指标:
①数字⽀撑体系,包含普遍接⼊、智慧物流设施、电⼦⽀付设施;
②数据开发利⽤与安全,包含公共数据开放、数据安全;
③数字市场准⼊,包含数字经济业态市场准⼊、政务服务便利度;
④数字市场规则,包含平台企业责任、商户权利与责任、数字消费者保护,
⑤数字创新环境,包含数字创新⽣态、数字素养与技能、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中华⼈⺠共和国⽹络安全法》《中华⼈⺠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共和国个⼈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体系的发布,
数字化转型是建⽴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基础上,进⼀步触及组织核⼼业务,以新建⼀种业务模式为⽬标的⾼层次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开发数字化技术及⽀持能⼒以新建⼀个富有活⼒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只有组织对其业务进⾏系统性、彻底的(或重⼤和完全的)重新定义,⽽不仅仅是1T,⽽是对组织活动、流程、业务模式和员⼯能⼒的⽅⽅⾯⾯进⾏重新定义的时候,成功才会得以实现。
1)⽣产⼒飞升:第四次科技⾰命
第⼀科学范式为经验范式。
第⼆科学范式为理论范式。
第三科学范式为模拟范式。
第四科学范式为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
2)⽣产要素变化:数据要素的诞⽣
数据是与⼟地、劳动⼒、资本和技术并列的主要⽣产要素,表明数据将会是未来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3)信息传播效率突破:社会互联⽹新格局
社交⽹络信息传输具有永⽣性、⽆限性、即时性以及⽅向性的特征。
4)社会“智慧主体”规模:快速复制与“智能+”
“智慧主体”都是⾃然⼈,复制⼀个“智慧主体”。
1)能⼒因⼦定义和数字化“封装”
能⼒因⼦的定义可驱动组织的管理精细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对这些能⼒因⼦的数字化“封装”,这种封装不只是对业务流程、⼯艺过程和技术内容的“包裝”,⽽是需要向具体活动的⼈员、技术(含内部控制等)、资源、数据、流程(过程、动作)的模块化“封装”,打造基于数据的标准化输⼊与输出,形成类似信息化系统中的对象、类、模块等的组件。⽬的是实现“智能+”。
2)基于“互联⽹+”的调度和决策
通过使⽤“互联⽹+”的模式,将组织沉淀的各类知识经验进⾏数字化提炼,形成数字算法、模型和框架等,满⾜信息系统能够理解和使⽤的⽅式,让调度和决策脱离“⾃然⼈”,也是组织数字化转型中的难点,
业务融合、持续坚持、⽂化冲突、效果判别
3)转型控制
数字化转型基本原理揭⽰了个体智慧(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由“⾃然⼈”个体,转移到组织智慧(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掌握的)。
DIKW模型很好地诠释了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和智慧(Wisdom)之间的关系,构筑了“智慧⼀数据”“数据⼀智慧”两⼤过程的8个转化活动。
1)“智慧—数据”过程
信息系统规划、建设、运⾏过程,“信息化过程”。
①通过智慧结构化明确了业务体系层⾯的内容;
②通过知识模型化定义业务活动的逻辑关系:
③通过过程信息化(管理和⼯艺流程化)明确各执⾏操作系列要求;
④通过数据平台化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等。
2)“数据⼀智慧”过程
数据的开发利⽤和资源管理的过程,“智慧化过程”,
①通过对象数字化实现对各类对象的数字化表达;
②通过孪⽣虚拟化完成物理对象到信息空间的映射;
③通过架构可视化实现业务知识模型与经验沉淀的复⽤和创新;
④通过计算智能化实现多元条件下的调度和决策。
数据是筑底构建,“智慧⼀数据”,“体⼒劳动替代”。通过“数据⼀智慧“完成了智慧载体由⾃然⼈到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的转移。
组织数字化转型需要在能⼒因⼦不断细化的基础上,针对能⼒因⼦的数字化转型实施迭代,可类⽐为整体数字化转型与局部数字转型的关系。
即:信息物理世界(也称数字李⽣,CPS)建设、决策能⼒边际化(Power to Eage,PtoE)部署、科学社会物理赛博机制构筑(Cyber-Physical-Solial Systems, CPSS)、数字框架与信息调制(Digital Frame and Information Modulation,DFIM),针对能⼒因⼦的持续迭代可以从任何⼀项活动开始实施四项活动,形成持续迭代闭环。
1)信息物理世界建设
针对能⼒因⼦中的各类对象,实施数字孪⽣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加⼊该因⼦与其他因⼦之间的配置关系。组织可以通过该项活动实现能⼒因⼦相关数据挖掘与数据开发利⽤,从⽽发现新的技术和逻辑,提升各项⼯作效率。
2)决策能⼒边际化部署
决策能⼒边际化是指处置执⾏层⾯的装置和⼈员能够基于决策算法模型等,敏捷取得更⾼的决策能⼒(权),达到敏捷响应的效果。组织可以通过该项活动实现决策权融合与调制,达到装备智能化和提⾼决策效能的价值效果。
3)科学物理赛博机制构筑
科学物理赛博机制构筑是在CPS的基础上,汇聚组织内能⼒因⼦的环境因素⼒量(或组织维度的外部社会⼒量),建设⾼密度数据框架,参照社会运⾏原理,封装、解构和重构各能⼒因⼦协同关系。组织可以通过该项活动实现对各能⼒因⼦的灵活组合机制,形成能够⾯对各类需求的动态调度能⼒。
4)数据框架与信息调制设计
组织能⼒因⼦的数字密度越⾼,对其可控性就越⾼,对应的安全可靠性也越⾼。组织通过优化能⼒因⼦的数字框架模型,并提升数据采集获取的精准度和及时性,能够有效地提升组织对能⼒因⼦的应急与动员能⼒,从⽽具备更加可靠的⼰知风险管控能⼒和末知风险的应对能力。
元宇宙(Metaverse),是⼀⼤批技术的集成。
北京⼤学陈刚教授对元宇宙的定义是:
元宇宙是利⽤科技⼿段进⾏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活空间。
清华⼤学沈阳教授对元宇宙的定义是:
元字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产⽣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应⽤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技术⽣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户进⾏内容⽣产和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左鹏飞从时空性、真实性、独⽴性、连接性四个⽅⾯去交叉定义元宇宙。
从时空性来看,元宇宙是⼀个空间维度上虚拟⽽时间维度上真实的数字世界;从真实性来看,元宇宙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从独⽴性来看,元宇宙是⼀个与外部真实世界既紧密相连,又⾼度独⽴的平⾏空间;从连接性来看,元宇宙是⼀个把⽹络、硬件终端和⽤户囊括进来的⼀个永续的、⼴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
元宇宙的主要特征包括:
沉浸式体验:元宇宙的发展主要基于⼈们对互联⽹体验的需求,这种体验就是即时信息基础上的沉浸式体验。
虚拟⾝份:⼈们⼰经拥有⼤量的互联⽹账号,未来⼈们在元宇宙中,随着账号内涵和外延的进⼀步丰富,将会发展成为⼀个或若⼲个数字⾝份,这种⾝份就是数字世界的⼀个或⼀组⾓⾊。
虚拟经济:虚拟⾝份的存在就促使元宇宙具备了开展虚拟社会活动的能⼒,⽽这些活动需要⼀定的经济模式展开,即虚拟经济。
虚拟社会治理:元宇宙中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也需要⼀定的法律法规和规则的约束,就像现实世界⼀样,元宇宙也需要社区化的社会治理。
元宇宙⾸先会在社交、娱乐和⽂化领域发展,形成虚拟“数字⼈”,逐步再向虚拟⾝份⽅向演进,形成“数字⼈⽣”,此时的元宇宙偏向个体⽤户需求。
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态”。
“数字社会治理”,实现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三元空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