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和云计算的两个会
昨天下午,今天一天(21, 22号),分别参加了两个会:Tibco的SOA研讨会和2009云计算中国论坛。感觉都有比较多的收获,思路开阔了不少,这里简单记录一下。TIBCO的《SOA研讨会》这个会应该是TIBCO的一个小的市场活动,从会议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为了推动某个项目活动而进行的一次市场行为。因为会议上大量地宣扬着TIBCO在某几个重点行业的成功案例,还有几个客户代表发言。虽然如此
昨天下午,今天一天(21, 22号),分别参加了两个会:Tibco的SOA研讨会和2009云计算中国论坛。感觉都有比较多的收获,思路开阔了不少,这里简单记录一下。
TIBCO的《SOA研讨会》
这个会应该是TIBCO的一个小的市场活动,从会议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为了推动某个项目活动而进行的一次市场行为。因为会议上大量地宣扬着TIBCO在某几个重点行业的成功案例,还有几个客户代表发言。
虽然如此,但是,认真地听了会议,并看了TIBCO的宣传材料,包括CCID做的《2008中国SOA应用现状及企业IT架构的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感觉还是有所收获的。
收获一:SOA的用途
原来在我的理念里,SOA主要的应用场合是系统整合,通过将服务暴露出来之后,用ESB将服务整合在一起,从而构建新的应用。但是却忽略了,SOA也是新系统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架构。虽然我们使用的基于Liferay MDD架构的开发模式本身就是基于SOA理念的,但却骑着宝马当作驴。仔细想一想,其实根本的原因是自己在一些业界发展动态方面的思考有些少了,有些太专注于构建分布式高性能系统的一些技术细节。学而不思则罔,看来还是得经常思考思考这些方面的问题了。
另外一个层面上,也需要考虑一下JinbuBox现在提供的服务粒度问题。感觉现在的粒度没有控制好,过细了。如果service过于细节,那可能就是一个完整的服务了,而成了开放的API,从面向服务的角度上考虑是有问题的:一方面增加了客户端的远程访问频度,由于同步调用降低了客户端性能,另外一个方面,也不能满足未来对其他系统提供完整Service的潜在需求。
收获二:了解了所谓EDA架构
不知道EDA这个架构是不是TIBCO自己创造出来的,不过这个理念还是不错的,至少我认为基于事件驱动这个思想在很多领域还是有比较不错的应用价值的,尤其是那些需要快速响应的金融、电信等领域。
在EDA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CEP,也就是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而CEP引擎就是通过ESB接收并处理离散事件的单元。从多个事件中进行过滤,分析,得出一些已知的模式,然后对这些模式按照预先定义好的处理机制进行处理。比如,一个用户在短时间里连续拨打同一个号码,这几个事件就能推导出一个模式:“用户当时的网络信号不好,多次掉线”。在获取这个信息之后,运营商就可以对客户进行补救措施,避免损失客户。
CEP的技术基础应该就是“规则引擎”,这也是一直想研究却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了解的一个方面,正式列入今年的读书计划中。
另外,TIBCO的EDA建模是基于UML活动图、状态图来构建的,没有看过其真实系统,不过从“模型驱动”的角度来说,我不太赞同让用户用比较学术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尤其在中国,不能指望每个用户都能正确理解什么是活动图,什么是状态图。
2009年云计算中国论坛
这个会从场面上显然要比昨天那个大很多。从参会的嘉宾就能看出,业界对于云计算的热情有多高。工信部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数个工程院院士,IBM全球副总裁,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TO,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Intel亚太软件与服务事业部首席研发官,国内多所高校的教授.....
近年来,云计算被业界吹捧的云里雾里,一时间无所不云,Google的云,Amazon的云,Yahoo的云,Sun的云,微软的云,国内用友,阿里软件,甚至连瑞星杀毒都要沾点云的人气。但是由于用户数据安全性的问题,我主观地认为这个东西不过是另外一个炒作的概念,可能不如网格计算技术实用。因为不管你怎么吹,对于那些有数据安全忧虑的用户,你都无法让他相信,把数据放到你的机器里不会被非法获取。
但是,通过今天的会,我觉得我错了,至少部分地错了。
收获一:对云计算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感谢李德毅院士精彩的演讲,让我们从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中重温了图灵计算、冯诺依曼机,并意识到软件工程中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确实与业内对图灵计算的不全面理解,对计算过程缺乏人工交互而造成的。李老对于云计算的一个生态示意图也很形象,用湖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为小水滴(形成需求),进而形成云(云平台),最后变成雨(服务),又流入河湖。
收获二:云计算与网格计算是有差别的
网格计算是运行在不同地点、完全异构的系统上,用于解决紧耦合的、大计算量任务的技术。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其数据交互量较小(对IO、存储要求不高)。
而云计算则一般由同一家单位来建设,内部协作尽可能简单,用于解决松耦合的问题,大量的是企业应用等相互独立的,对存储等有较高要求。
收获三:云计算的主要技术
虚拟化技术:将物理的计算资源进行虚拟化,达到一台变多台,以及多台变一台的目的。而且虚拟的粒度已经超越了节点,达到对CPU、磁盘、内存都不同资源的虚拟化,形成多种资源池。
网格技术:分布式计算资源的动态调度、分配。
SOA:将所有的资源打包后以服务的方式向客户提供出来。
收获四:对云计算有了具体的感知
观看了一些云计算的相关演示,有IBM蓝云的资源申请,基于微软Azure平台的金算盘(RIA的界面做的很炫)、金碟K3、YoYo的云计算中间件、中移动研究院的Big Cloud,对云计算有了具体的感知。
尤其是了解了中移动研究院基于Apache Hadoop进行定制其Big Cloud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其应对的一些策略。这点对我们将有比较大的帮助,因为相比中移动动则上PB的数据量,我们的业务系统每年几个TB的数据量从任务资源比例上,应该是差不多的,因此,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于是决定将Apache Hadoop列入今年的研究范围。
整个会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三个人:除了前面提到的李德毅院士,另外两个分别是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刘鹏教授,他的演讲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语言幽默,而且其将云计算(主要是存储)和3G结合而产生的无线网络监控的课题也很有意思(不过估计会因为3G资费过高的原因得不到太好的发展);最后一个是移动研究院业务支撑所的周文辉,他的演讲内容从技术层面来说最具体,他们基于开源框架做自己的云计算平台的办法也最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还自己给自己想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JinbuBox也采用云计算架构,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带来什么收益?未来如何扩展?最终的成本,投资回报率能否量化?(比如,中移动他们的目标是每TB的存储成本小于4000元)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Hadoop之后才能有答案。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