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定义

1、影响功能正常使用的现象(服务中断、服务质量下降),服务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

2、用户反馈的大面积线上体验问题上述定义是理论层面的,实际工作中,会根据故障评分定级模型对线上问题进行分值定级考量,从五大维度进行评估:受影响业务功能、影响范围、影响量级、影响时长和受影响业务个数,根据维度对应的权重比例进行评分加权求和,分值大于40分的线上问题则定义为故障,线上问题一般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各类监控系统、全国运营POC反馈渠道、SSC对接群。

连锁故障:由于正反馈循环(positive feedback)导致的不断扩大规模的故障。例如;某个服务的一个实例由于过载出现故障,导致其他实例负载升高,从而导致这些实例向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一个出现故障

故障级别

1.紧急故障A

网络、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宕机,造成EBS无法作业超过20分钟。

系统崩溃,用户无法读取数据超过20分钟

2.严重故障B

EBS口传递数据错误或者缓慢,导致EBS业务无法使用超过1小时;

与结算相关接口错误引起的重复付款,与账务相关程序创建错误,账务错乱

3.一般故障C、D

由于数据或者设置原因引起的会计科目创建不成功

日记账无法过账

请求运行缓慢,导致账务延迟生产超过2小时

4.轻微故障E

操作错误,职责应用不正确导致报表无法提取

请求参数异常,提取数据正确

报表错误或格式修改​

故障报告字段故障报告内容包含5个方面:故障描述、故障影响、故障原因、事件过程、改进措施;涉及的主要字段如下:故障现象故障发生时的业务表现故障时间

1、 发现时长(分)=故障报警(内外部用户报障)-故障发生时间(大部分是上线/变更时间)原则上:如报警发现,则几乎为零。如果是用户投诉,时间较长。针对超过5分钟则单独备注。

2、 故障组响应时长(分)=故障组响应时间-故障发现时间

3、 业务响应时长(分)=业务响应时间-故障发现时间

4、 根因定位时长(分)=根因定位时间-业务响应时间

5、 故障处理时长(分)=故障止损时间-业务响应时间

6、 故障持续时长(分)=服务影响时长(分)=故障止损时间-故障发生时间7、 故障上报时长(分)=故障上报时间-发现时间(注:持续时长未超过5分钟的线上问题不记为故障)

发现方式

1、人工上报-用户反馈,

2、人工上报-内部反馈,

3、监控报警-故障组报障,

4、监控报警- RD发现

故障归类故障原因从三个角度进行描述

1、根本原因:导致故障发生的最本质原因,对故障起到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原因

2、触发原因:导致故障发生的导火线,直接诱发故障发生原因,或是什么动作造成故障的产生

3、延长原因:故障处理时长超过30min的原因

根据故障原因的不同,对根本原因和触发原因进行归类,类别如下:6大类:变更类、容量/性能类、安全类、第三方、代码类、设计类18小类:有变更与无变更两类

1、角色变更类---运维变更(SRE)、网络变更、数据库变更(DBA)、配置变更、数据变更(业务)、上线/下线发布、上云变更(容器)、代码变更设计类---非变更类—容量/性能类、安全类、第三方、代码类、设计类

2、过程变更:方案阶段、测试阶段、上线阶段、验收阶段无过程

3、细类变更-方案阶段-系统设计不合理变更-方案阶段-应急预案不足变更-方案阶段-服务混部不合理变更-方案阶段-方案评审不足变更-方案阶段-方案缺失变更-方案阶段-方案评审缺失

根本原因大类-小类

变更类-运维变更-线上误操作

1、变更类-运维变更:因为运维变更(无论任何形式的变更)触发的故障

2、变更类-线上误操作:对线上环境进行误删除、kill之类的操作导致的故障

3、变更类-变更流程不规范:变更的流程存在隐患,有导致故障发生的风险;或变更本身流程无问题,进行变更时未按照流程进行

4、变更类-数据变更:业务方由于数据修改或者数据导入引发的故障,不包括运维的数据变更

5、变更类-配置变更:业务方由于修改配置(界面配置非配置文件)而导致的故障,除去运维类的配置变更类

6、容量/性能-非资源类:性能问题,可通过参数调整、逻辑优化等措施避免

7、容量/性能-资源类:需资源扩容才可根治,或资源提供方使用不当导致的故障

8、代码类-代码逻辑类:代码逻辑问题、代码bug引发的故障

9、代码类-代码性能类:代码不健壮

10、安全类-网络爬虫:爬虫导致的

11、安全类-Ddos攻击:恶意攻击系统

12、第三方-硬件故障:任何硬件非人为原因损坏 导致的故障

13、第三方-配置问题:第三方配置修改导致的

14、第三方-软件故障:技术架构中用到的任何OS,软件在特殊场景下,BUG被触发导致故障;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故障

15、第三方-局方故障:ISP,根域服务,IP被封等外部单位故障导致的问题(局方:运营商)

16、设计类-系统设计不合理:代码不健壮,可以通过参数调整,逻辑优化等措施避免

14、设计类-版本不兼容:系统底层架构不统一,在升级过程中或新版本与老版本不兼容导致问题出现

15、设计类-配置不当:配置有隐患,后期因其他因素触发导致故障

16、设计类-应急预案不足:系统底层架构不统一,在升级过程中或新版本与老版本不兼容导致问题出现

17、设计类-服务混部不合理:服务混合部署不合理

18、设计类-技术方案评审不足:方案执行前,评审不到位

触发原因常见归类:变更类、流量类或其他故障级别

故障根据不同的分值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其中

1、重大故障:故障级别为A级的故障,分值>85分

2、严重故障:故障级别为B级的故障,75分<分值≤85分

3、一般故障:故障级别为C、D级的故障,40分<分值≤75分

4、E级(<40分)不记为故障,只做一般问题记录

责任部门

原则

1、依据根本原因和触发原因划分,

a、若因流量增加触发故障,流量增加超过3倍(原来x,现在3x),追责触发原因部门

2、责任部门尽量唯一,最多不超过2个

3、非qa直接导致的故障(如上线流程、上线工具等),不建议列入qa。对qa考核时,可参看其所负责的模块故障情况

分类

根据根本原因分类,责任部门定义如下:

1、机器宕机、操作系统类故障——机器所在部门;

2、代码bug类故障——代码服务所在部门;

服务:WEB服务、数据库服务、给应用系统提供的基础服务等

3、应用系统类bug、系统使用第三方、开源软件类bug——系统所在部门

4、变更类故障——变更方所在部门

5、第三方故障——追责引入第三方付费服务的部门,强依赖第三方服务部门无有效止损措施控制故障影响面的扩大,同样追责

改进措施

在故障报告整理好后,我们会组织复盘会针对故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讨论,从预防和治理的角度提出优化方案

1、所提改进措施要对应到具体人,并明确完成时间

2、如果所提改进措施耗时较长,超过1个月则需进行拆分,按照时间阶段记录

3、改进措施任务类型:预防、流程、缓解、降级、演习、原因排查等

应广大粉丝要求,我们建立了一个【PMO前沿交流群】,小伙伴们热情踊跃,目前人数已经上万人了,不能直接进群啦,想要进群的添加小编微信,拉你进群。两个添加其一即可!

欢迎加入中国最大的PMO&PM社群

Logo

为开发者提供学习成长、分享交流、生态实践、资源工具等服务,帮助开发者快速成长。

更多推荐